传Tesla暂停生产Optimus,技术瓶颈将引领人型机器人产业转型
近期中国供应链传出Tesla将暂停生产人型机器人Optimus的消息,根据TrendForce分析,Tesla目前主要面临产品续航不足和软硬整合的挑战,即便能藉由AI优化运动规划与能耗以改进续航问题,若关节马达、传动装置等硬体架构效率偏低,仍无法突破瓶颈。此外,此次传出承载力不足的灵巧手横跨精密机械、微型致动,以及AI控制的复杂整合,更涉及人类行为模拟,需要更长时间的研发迭代。
TrendForce于今年四月的人型机器人报告指出,尽管数家指标厂商已陆续提出2025年、2026年生产规划,但若业者无法于年中时定下产品规格,将影响其今年量产目标。以目前情况来看,若Tesla要维持Optimus的生产计划,除了精进技术与寻找灵巧手模组新供应商,或将调整产品应用与设计,如往执行家务发展,抑或循Agility Robotics减少人型机器人Digit手部自由度的作法,在设计与实务上取得平衡。
TrendForce认为,虽然暂停生产Optimus引发市场关注,但此事不致于对人型机器人产业造成重大冲击,反而成为各厂设计修正与技术落地的契机。因人型机器人一定程度上是由终端应用场景决定前端设计需求,即便Optimus在资金、数据、硬体整合皆具优势,仍未能满足原规划之应用任务,反映设计逻辑与实务工况间仍有调适空间,其他人型机器人厂商料将面临相同问题。因此,产业下阶段的竞争焦点将转向系统整合能力与实际应用验证成果。
从供应链角度分析,暂停生产Optimus对台厂的影响极为有限。首先,Tesla人型机器人计画多以内部研发为主,包含马达、感测器与电控模组等关键零组件,主要由美系或自制方案主导,台厂参与度相对不高。其次,Optimus等人型机器人产品仍属开发与场域验证阶段,尚未进入商用的大规模出货与放量生产。即便后续Tesla维持先前目标,于2025年生产5,000台、2026年50,000台,仍可见初期试产规模有限,对供应商业绩贡献亦相对保守。于此背景下,预料此次暂停生产不会实质冲击台湾零组件供应链,短期内厂商亦无须重新调整资源或生产配置。